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看天体 | 《光明日报》报道我校助力冬奥专业雪上医疗保障

2022-02-05

2022年2月4日,《光明日报》以“冬奥志愿者助力专业雪上医疗保障”为题,对我校进行报道。现全文转载。



冬奥志愿者助力专业雪上医疗保障

这个春节,陕西姑娘代瑞兰和吴悦放弃了与家人团圆,抵达位于河北省张家口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她俩是天津体育学院攻读运动损伤康复专业的在读博士,成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冬奥会志愿者。

“神操作”



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将进行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跳台滑雪比赛。雪上项目颇受观众喜爱,但保障此类比赛的医疗工作者非常紧张。“在冬奥会109块金牌中,张家口赛区将产生51块,意味着要有46%的医疗保障任务。”代瑞兰和吴悦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院长敖英芳介绍。

两个姑娘本科在医学院就读,学习内容围绕神经类伤病的康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她们选择了以骨科康复和运动损伤类康复为特长的天津体育学院就读。在崇礼院区志愿服务,对两个年轻姑娘的专业是个大考验。代瑞兰和吴悦为当志愿者做了大量的准备,她们分析了从1994年到2020年历届冬奥会赛程中受伤运动员的情况,数据统计发现,冬运会运动员受伤的比例达到百分之一,雪上项目受伤比率更高,病人多是挫伤、扭伤、骨折和冻伤。

到了崇礼,代瑞兰和吴悦发现,现实情况比她们预料的更难:根据国际雪联规定,赛时如果发生运动员摔伤事故,医疗保障队员必须在4分钟内到达运动员身边,做伤情评估和急救处理。从事故现场到救护车上,再从救护车到医院,整个伤情的处理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尽管比赛还没开始,两个姑娘已经看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的“神操作”。比赛还没开始,一些运动员在熟悉场地自主练习中受伤。从接到伤员的那一刻,医护人员已经开始工作:将伤员的各项生理数据回传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地面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经过评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专家团队发出“转诊”指令,伤员被迅速转运到运动员医疗站,送上早已等候在此地的救护车。崇礼院区创伤中心里,检验科、放射科各个设备进入开机状态,复合CT手术室开启。急救车直接开进了创伤中心接诊大厅,专家、设备已按照既定急救流程准备就绪。做完流调和核酸检测后,伤员进入闭环救治。从伤情报告到雪场转移,再到接受救治,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

而直升机医疗救援是崇礼院区医疗保障的“利器”,相比15分钟的地面转运,利用专业的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从云顶场馆到崇礼院区的转运时间被压缩到了4分钟。通过几轮测试赛的数据回溯,颅脑和颈椎外伤患者占到了三成,对这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处于朝阳状态的运动康复专业



代瑞兰和吴悦毕业于济宁医学院康复治疗专业。为什么放弃继续在医学院就读而选择体育院校的运动损伤康复专业呢?代瑞兰说:“在医学院学到的康复治疗大部分是神经损伤,在体育学院学到的更多的是肌肉、骨骼损伤。随着全民健身的开展,冬奥会的举行,从2016年开始,运动损伤康复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开始递增,约每年递增50%。选择这个专业的人越来越多。”

根据《2022年运动康复器械产业标杆企业研究》显示,在2019年我国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已经超过4亿人,其中运动损伤患者约有0.44亿人,且随着体育健身人数不断增长,运动损伤患者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到2025年约为0.54亿人左右。就运动康复消费群体分析,目前15-59岁人群占比较高,约为60%以上,市场需求主要来源于职业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

近些年我国政府发布了多种相关政策,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规范了运动康复相关标准。

这让地方体育院校看到了发展的新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服务于竞技体育运动损伤治疗与防护,还指向服务我国人口主动健康需求。在天津体育学院新的办学定位调整与服务社会的宏观布局中,学校合并原社会体育学院和健康与运动科学学院。于2018年7月成立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学院由四个专业组成,分别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学。

天津体育学院是全国首批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院校,2008年开2016年招收硕士和博士生,目前,运动康复除招收本科生外,同时招收硕士和博士生(社会体育指导也同时招收专业硕士)。

来源:光明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