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体概况 > 学校简介 > 正文

天津体育学院简介

2018-03-26

天津体育学院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学贵立德,动必有道”的校训,践行“育人为本,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学校现有河西校区和团泊校区两个校区,团泊校区于2017年11月投入使用,校区占地面积1115.7亩,各类校舍建筑总面积38.86万平方米,拥有众多国际一流的运动场地设施。本科生、硕博生、留学生7300余人。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成立于1958年8月。当时,根据中共河北省委“10-15年普及高等教育的方针和适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并为准备195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河北省省会天津市,由原天津体育学校、石家庄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组建天津体育学院。时任河北省副省长、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李耕涛兼任第一任院长。1967年1月,天津市恢复为中央直辖市;1969年10月,天津体育学院由河北省划归天津市管辖。建校初期,学校汇集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篮球、棒球等运动项目成绩位居国内前列。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夺得古典式、自由式、中国式三项摔跤冠军。学校在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质普查与评价、运动能量代谢、中国人骨龄发育标准、体育情报、体育法治建设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学科专业成绩斐然。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全国首批体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体育学、教育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体育、新闻与传播、应用心理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优先发展学科1个,市级一流学科1个,市级重点学科1个,市级顶尖学科1个,市级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1个,市级高校顶尖学科培育计划建设学科1个。学校现有2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市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应用型专业7个,涵盖教育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医学6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4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12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改革精品课、党史专题课程思政精品课、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材20个。学校教学成果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及一、二等奖共24项。

科研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技战略先导计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等国家级、省部级及局级科研项目555项。现有省部级、厅局级和校级科研平台35个。建有“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体卫融合与健康促进”(筹)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全民体质与主动健康”市科技局首批重点科技创新智库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基地、智库等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28项。《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现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师资队伍持续加强。学校目前有教职工6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比50%以上,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39%。拥有国家级、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创新团队19个。共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天津市教学名师、团泊学者等各类专家学者、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国际裁判、国家级教练员以及国际体育组织任职120余人。

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学校建有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中国女排精神科普基地,积极开展女排精神宣讲和巡展活动,大力传承弘扬女排精神,不断为体育强国建设汇聚精神力量。建有“天津市体能卓越表现科普教育基地”等5个天津市科普基地。学校积极打造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以舞龙舞狮为代表的地方体育文化品牌特色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资源优势,助力体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社会服务成效明显。学校是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我国第一个全民健身纲领性文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起草的主要承担单位。学校紧密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多个团队长期为国家排球、棒球、北欧两项、体育舞蹈、田径等国家队和天津队提供体能训练、康复等体育科技攻关与保障服务。多次参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研制和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编制等工作,建立多个社区级健身与健康融合基地,与天津市体育局共建“全民健身研究智库”“天津市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为天津全民健身工作和体育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与天津市教委共建“天津市学生体质检测中心”,积极承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天津市学生体质监测工作,主动服务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行动。组建军事体育科普团队,开展体能科学训练等服务,积极助力强军事业。

体教融合特色鲜明。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项目管理中心和协会合作,共建了中国排球学院、中国棒球学院、中国板球学院、中国体育舞蹈学院和中国国家霹雳舞队集训基地,与天津市体育局相继共建天津市赛艇队、橄榄球队、羽毛球队、棒球队等。学校以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为目标,建有附属中专部、全国排球青训中心、中国棒球青训中心以及天津市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等5个天津市青少年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积极探索体育后备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学生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内外比赛中取得多项优异成绩,相继实现金牌突破。

合作交流成果突出。学校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分别与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项目中心和京津冀高校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东西部协作发展成果不断拓展。与兄弟院校共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不断赋能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与美国春田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日本福冈大学等20余所国外知名高校和体育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在天津市率先成立了“天津市留学生武术文化体验基地”,助推中华武术“走出去”。

展望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切实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事业发展全过程,不断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体育大学,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天体力量。


2025年5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