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国第一批体操国际裁判员姚志珍

12月里的一个上午,阳光不强,没有风。整座城市笼罩在淡淡的雾里。我开车带着学生,要去见的是我国第一批体操国际裁判,85岁的天津体育学院教授姚志珍。
见到她之前,我对她的了解很有限。上世纪50年代河北师范学院毕业的本科生、天津体育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体操裁判员、全国优秀裁判员,担任过亚运会、世界大运会和一些洲际比赛的裁判工作。
怀着对体操的一知半解和对第一批国际裁判的好奇,我敲开了姚志珍老师家的门。满头银发的老两口,姚志珍老师和王建奇老师,都是体育学院的退休教授。姚老师开门见山,谈起了自己与体操结缘的经历。
新中国成立之初,竞技体操并不是正式的比赛项目。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只有徒手体操。1953年,主要由30名优秀体操运动员组成的苏联体育代表团应邀访华。他们先后在北京、天津、沈阳、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多个城市进行访问和表演。“那个时候,别说项目没见过,就连这些器械都没见过啊,觉得新鲜极了。苏联代表团访华,就像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们的眼界一下子就开阔了。”为此,中央体委专门从这几个城市抽调相关人员,组织了学习队,随苏联代表团一路看表演、听课、交流、座谈。“中央体委是为了培养项目骨干。我们这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人,后来也确实成了个省市的骨干。从那以后,我就重点做体操裁判工作了。”
随后的三年里,从担任天津队教练员带领运动员参加十三城市中学生田径、体操运动会,到执裁青少年比赛,姚志珍见证了中国体操协会的诞生,也见证了我国加入国际体操联合会大家庭。此后,她参加了裁判员学习班,系统学习裁判理论和规则。现在,仍记得苏联体操名宿伊万诺娃讲解规则时的画面。
谈起第一次出国担任裁判的经历,姚志珍老师仍是难掩兴奋。“那时我才26岁。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赴莫斯科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担任女子高低杠项目裁判。”姚老师拿出当年的剪报给我看,人民日报1957年6月29日刊登了题为《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 我国体育健将组成代表团》的消息。160人组成的代表团中,有123 名运动员、3名裁判员。姚老师就是这三分之一。“计划经济的年代,国家统一发运动服,又发了置装费和代用券,就是布票。我们得去北京友谊商店的出国服务部做衣服。我记得,我当时在老字号服装店造寸,一口气做了三件布拉吉(连衣裙)。”看到当年的照片,我理解了50年代的人们对布拉吉的情有独钟。姚老师身穿绿色碎花的连衣裙,白色的衣领和袖口衬得她风华正茂,背后就是苏联红场。年轻的人,年轻的共和国,还有年轻的新中国竞技体操事业,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憧憬和激动呢。“我当时做高低杠裁判,咱们的运动员,18岁的郭可愚获得了这个项目的第六名。后来,她也成为了国家队的教练员。”
此后的几年里,姚老师担任了全运会等一系列大型比赛的体操裁判。当这个年轻的国际裁判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由于允许台湾组队参赛,中国毅然退出了国际体联。在此后近二十年里,中国体操中断了国际联系。姚老师的裁判工作也仅局限在国内比赛,以及有限的国际来访友谊赛中了。1978年,中国重回国际体联,快50岁的姚老师执法国际比赛的生涯迎来了新的高峰。“1963年,国家认定我是首批体操国际裁判员,那时候更看重执行裁判的经历。可1978年之后,我们要到各种国际型比赛中担任裁判,必须通过国际体联组织的学习和考试,取得裁判员资格才行。”1980年,包括姚老师在内的16名中国裁判员赴日本,参加了国际体联统一组织的国际体操裁判学习和考试。“这个考试四年一次,如果不能通过,就不能执裁国际比赛。”考试非常严格,由国际体联主席亲自主持。“三天里,我们同来的6名女裁判都非常紧张。日本的条件很好,可我们是吃不下、睡不着,在一起就是看书、讨论,研究考试,交流心得。最后一天的早餐,那海鲜粥,我们几个人愣是紧张得一口都没吃。”考试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考试有选择等多种题型,实践考试就是完成动作了,跟考运动员一样。功夫不负苦心人,6名中国女裁判都通过了考试。此后,受国际体联指派,姚老师担任了包括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在内的多项赛事的女子体操裁判长。“国际体联对裁判员要求很严格,赛前宣誓,赛中监控,赛后评估。如果你打出的总是无效分,那么就要受到惩罚。裁判长的权力也很大,需要掌控全局,有权对裁判员的评分提出质询。”
回顾几十年的裁判员生涯,姚老师觉得很充实。直到现在,上海体院教授俞继英、国际体联女子技术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燕呢喃,还有姚老师当年带过的小队员们,还会时常登门拜访或打电话问候她。“看着这些学生,我很欣慰。我能做到公正,坦诚,不卑不亢。这或许就是大家认可我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