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天津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教授柴文袖

我对运动心理学的第一反应,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觉得那就是一门专门帮助运动员提高心理素质的学问。让运动员越是大场面大阵仗的比赛,越是关键时刻,心里头越不能掉链子。
为了采访天津体院运动心理学教授柴文袖老师,我快速浏览了相关研究论文。可反而是越看越糊涂。抱着解疑释惑的想法,我拜访了柴文袖老师。
柴老师早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教育系,1958年天津体院建校之初就来到体院任教。1959年,天津体院首开运动心理学课程,柴老师一边讲课一边编教材一边搞科研,发表论文数十篇,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对我这个运动心理学的门外汉,柴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他带领学生在国家跳伞队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次经历。
“跳伞队训练基地在安阳,到达安阳的第一天,观摩训练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小小的事故。”说起这次三十年前的经历,柴老师记忆犹新。跳伞运动员们为了备战世界跳伞锦标赛,从2000米的高空落下,这样的训练,每天上午要往返六次。当天上午,一个陈姓女队员下落过程中,抛出引导伞后,引导伞突然不能充气打开了。引导伞不充气,背后的主伞也就不能打开,运动员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只好打开了胸前的保护伞。但保护伞打开后,主伞仍然挂在背后,两伞的绳子就开始往一起绞,一旦绳子绞在一起,运动员着陆也面临摔伤甚至摔死的危险。这时,运动员就开始一把一把地拽主伞的绳子,试图在着陆前将主伞抱在胸前。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大家眼看着运动员就这样拽绳下落,都大声呼喊“注意,快着陆了!”与此同时,救护车迅速朝落点的方向开去。万幸的是,这个运动员安全着陆了。
随后,教练组召开紧急会议分析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引导伞未能充气打开,原因在于运动员下落过程中,背后形成了真空涡流。遇到这种情况,运动员应该立刻团身转体,破坏涡流,这样引导伞就能发挥作用了。
“这个运动员,国家队选手,为什么当时没有团身转体呢?这既是技术问题,也是心理学问题。”柴老师解释说,运动员需要有应急措施和认知操作的心理准备。这个准备,要依靠运动员在陆地上完成反复多次的演练,掌握各种技巧。这样,出现类似情况,运动员才有可能从容应对。“当然,认知操作也不是孤立的,要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定点跳伞过程中,不论是小坡度的渐渐下落踩点,还是大坡度从远处缓慢下落踩点,都需要运动员合理分配注意,更需要运动员具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心理品质。”后来,柴老师和学生合作撰写的论文《跳伞运动中的心理学问题》被收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辑出版的《运动场上的心理学》一书。
柴老师说,现在开展科研工作,各种仪器设备既丰富又先进。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可不行,很多简单仪器都要自己制作。一个仪器解决了,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说到这儿,柴老师说了他和学生合作研制“全身反应时间测试仪”的过程。“就是一个简易的跳台,上下盖是隔音板,中间用泡沫塑料做弹簧。在上下盖的中间,夹了一个微动开关。”刚开始上下盖固定不住,受试者一转体,上边的隔音板就跟着转。后来,与于欣合作,用铁台子代替了隔音板,又用六个榫子连接上下盖,每个榫子和槽之间都镶有弹簧,这样,固定的问题就解决了。随后又出现了微动开关的问题。微动开关就是个传感器,竖直安装在正中间,受试者跳起落地后,力稍大,微动开关就被砸扁了。“后来,改为斜着安装,既能记录时间,又避免了损坏传感器。”
说起这些经历,柴老师非常专注。他说,三十多年前的科研条件与现在没办法比,很艰苦、很简陋。“我从真正开始搞科研到退休,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十年,太有限了。但同时,这十年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快速发展的十年,是科学的春天,也是教育的春天。尊重人才,不拘一格。能赶上这样的年代,真的是非常珍贵。”